博主寄语:人多仁少,须择仁交人。世长势短,不以势处世。......
现在位置:首页 > 文章集粹 > 《金刚经》秘要

《金刚经》秘要

作者:原上草 分类: 时间:2017-10-23 浏览:1847

    《金刚经》中有句极为重要、千百年来却众说纷纭的话:“一切贤圣,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。”

  迷惑于人的,是“无为法”和“有差别”这组矛盾,既都无为,又如何差别?不同的解说,都是为了解决这个矛盾。

  有人从教内说,以为佛教有“三贤十圣”的说法,菩萨道的十个层次为十圣,十地前的三十个层次称三贤,虽然都是基于无为法,但因为证悟程度有深浅而有了差别;有人从教外说,以为一切贤圣因为证悟了无为法,而与凡夫众生有了差别;有人从外教说,以为就算一切贤圣都基于无为法,但目的有差别,比如佛教追求无相的究竟,道教却追求有相的升仙长生……总之,是水平和境界的差别。点击查看原图

  这些说法看上去都有道理,其实全都是为差别而差别,全都落在了高下上,这是分别而不是差别。他们全都忘了,《金刚经》中有另外一句作为呼应的话:“是法平等,无有高下。”



    《金刚经》秘要

    一句话要放在当时的语境中看,才能把握住文脉,以及文脉背后的气脉,而避开断章取义、自以为是的陷阱。

  《金刚经》这句话,出在佛陀与须菩提的问答。佛陀问须菩提:如来到底有没有得无上正等正觉?到底有没有说过佛法?须菩提答:完全没有。为什么呢?因为从没有一个什么确定的东西叫无上正等正觉,也“无有定法,如来可说”。

  这等于是老子的“道可道,非常道;名可名,非常名”,大道只是恍惚,只能自己知会,言说只是对这知会的描摹;达道之路千万,正如万物皆归于道、万变不离于宗,我给你看的路只是我走的那条。

  所以我们应该如何对待智者的道和觉者的法呢?须菩提接着说:“如来所说法,皆不可取,不可说,非法,非非法。”目光不要盯在法上,佛法不是铺路,而是接引,佛告诉你的只是方向,你心中有了这个方向,属于你的路才会在你心上显现出来。人不同,适合这个人的法就有不同,指向之处却是一样,向着对的方向感应辨认即得。

  紧随其后,才引出了“一切贤圣,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”这句话。

  很明白了。总结起来,这句话真正说的便是大道只有一个,也就是无为法。但通达大道的方法却可以有无数个,立于大道的表现也可以有无数种,也就是有差别。世间有多少种存在,就有多少种道的呈现形式和归于道的路径,万象皆是大道化身,万法皆是入道之门。一生万法,万法归一。

  这才是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的真义。

    

    性格的低级与高级

    对于人,这差别根本上指的是什么?便是性格和性情。

  生活中我们经常能感到,不同的人对同一个事物有着不同的理解和体悟,表达出来也各有不同,往深了琢磨说的其实又是一回事。回望先贤,老子沉静渊博如海,庄子洒脱劲烈如风,但他们悟得的是同样的道;孔子温和,孟子刚烈,但他们续的是同一条脉;禅师们有的木讷寡语,有的呵佛骂祖,但他们传的是同一盏灯……

  所有这些,都源于他们的性格不同、性情相异,但并不妨碍他们悟同一个道。这才是自然而然、不落分别的“一切贤圣,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”。

  这给我们最大的启迪是什么?那就是性格没有好坏,但有级别高低。老子成道前可能只是个好脾气的暖男,庄子成道前可能只是个狂傲不羁的愤青,都有自己的局限和烦恼。而一旦成道,就全不一样了。

  人对自己最大的误解,是以为自己的性格存在缺陷,需要弥补。但性格就是性格,是天生的本色,避不开也改不掉,强改只能是徒劳无功的自苦。正确的路径,不是改,而是将其升级到高级形态。

  很多人都困扰于自己的性格,内向的嫌自己吃不开,外向的嫌自己把不住;谨慎的嫌自己没魄力,大胆的嫌自己太冒失;感性的嫌自己太滥情,理性的嫌自己太冷漠……而如果将这些性格升级到高级性态呢?内向就是高深莫测,外向就是运筹帷幄;谨慎就是步步为营,胆大就是决断杀伐;感性就是安守本心,理性就是洞明天道……

  低级与高级之间的差别,不是性格换了、性情变了,而是使这种性格和性情有了深度和高度,于是所有性格性情全都殊途同归,高深莫测和运筹帷幄背后是共同的深思熟虑,步步为营和决断杀伐背后是共同的胸有成竹,安守本心和洞明天道背后是共同的站立本源……

  这不是对原有性格的改变,而是超越,跃入更高的层级境界。所谓的修行和成长,其实就是提升性格的等级。



      性格升级的法门如何提升呢?

    “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”。《金刚经》给出的方向,是回到无为的本源,才能完成最后的升级。方法,则就在无为法的反面——有为法。

  何为有为法?妄想造作的轮回。何为无为法?安住空性的寂然。两者不是对立、没有对错,只是局内的迷执与局外的超越,从当局者走向观局者,一切心念还在,但从取舍好恶之途步入了任其生灭之境。就像高级性格是对低级性格的超越而不是摒弃,这种超越的目的也要从超越的方法实现。

  如何超越?一切的出来,都在于看到和看清了自己所陷入的局,否则就受其牵制摆布,看破就自然想要并能够脱身。所以你需要如实地观察你性格的运作,它顺时是如何成就着你,它逆时是如何困缚着你。看到了顺,就会由其更通;看到了逆,就自然能够打通。以内向性格为例,成就你的是内敛的深思和注重自我成长的内秀,困缚你的则是本能的恐惧和患得患失,真正看清了这点,就能够释然和放下,困缚也便自解。

  为了使这个过程更快、更彻底,不止需要被动去观察,还需要主动去激发。北宋大儒张载提倡“变化气质”,说的也是性格升级。王阳明继承了这点,他在给弟子王纯甫的信中说:“变化气质,居常无所见,惟当利害、经变故、遭屈辱,平时愤怒者到此能不愤怒,忧惶失措者到此能不忧惶失措,始是能有得力处,亦便是用力处。”

  这说的就是阳明心学最为独特也至为重要的“事上磨”,不仅可以磨炼自己的性子,找到做工夫的下手处,还能充分激发自己性格中的种种面目,而得以更好的观察。

  晚清名臣曾国藩还曾说读书可变化气质,但王阳明认为这是有条件的,他中年时之所以开始致力于复兴圣学,正是有感于时人读书全都落在辞章的表面和功利的歧路上,早已丢了圣人之学的根本。这根本是什么?体认。也就是将圣贤之道真正消化,内化到自己的精神中,进而自然贯彻于行。这才是读书的根本,读在悟、读即修,而不在于读了什么、读了多少。否则越读弊害越大,所谓所知障、我慢心,皆会由此而起。

  总之,对于性格升级,向内观察是究竟法门,事上激发是方便法门,读书体认是熏养法门。合之便是向上机关、速成之道。

    

    结语

    历史中有一个很有趣的现象——牛人都是成对出现的。比如有老子就有庄子,有孔子就有孟子,有李白就有杜甫,有鲁迅就有胡适……就连今天也有韩寒就有郭敬明。学问也是一样,有道家就有儒家,有中观就有唯识,有理学就有心学……

  这些成对者的性质都是相反相成,体现的是阴阳互补法则的作用,以达成完备和圆满。其中有一种特别值得玩味的情况——时代不同的成对,如老子与庄子、理学与心学等。

  这种情况的脉络是发展,从老子到庄子是道家的发展,从理学到心学,是儒学自春秋战国后第二次高峰时期的发展。这发展中又暗藏一大规律——比如老子与庄子,老子更偏重天道演绎,而庄子更偏重精神境界;比如理学与心学,理学更偏重理的辨析,而心学更偏重心的体认。

  这种发展,如果比作一个人,正是性格升级的过程——在性格的认知和发展上,从知道到做到,先知道再做到,知道才能做到。

  理心合一之时,就是性格升级之日。性格升级之日,就是精神圆满之时。

评论列表
挤眼 亲亲 咆哮 开心 想想 可怜 糗大了 委屈 哈哈 小声点 右哼哼 左哼哼 疑问 坏笑 赚钱啦 悲伤 耍酷 勾引 厉害 握手 耶 嘻嘻 害羞 鼓掌 馋嘴 抓狂 抱抱 围观 威武 给力
提交评论

清空信息
关闭评论


歌名 - 歌手
0:00